“农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醋,便是中国饮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与传统陈醋不同,“瞿峰米醋”以其独特的韵味与工艺,于2017年度被评为“湖南省益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恰逢农历六月初六,正是“瞿峰米醋”一年一度的出醋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瞿峰米醋”传习所,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熊万峰探寻“瞿峰米醋”的味觉故事。
“瞿峰米醋”严格遵循古法制作,清明采水,糙籼一斗,水浸七日,加柳枝头;七日后,米入蒲包,衬荷叶数片;四月初八,米一斗,用水三斗,再加耗水,采其槐棍,每日四十九次搅之;至六月初六,家家尝新醋。县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熊万峰谈起“瞿峰米醋”一脸自豪,作为一个对醋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传承人,他研读了不少相关文献,他结合《本草纲目》等相关文献对于中国传统米醋的记载向大家介绍了“瞿峰米醋”的药用价值和独特之处:米醋入药可治反胃、小儿丹毒、吐逆不止等疾病。而“瞿峰米醋”正是米醋中最为独特和悠久的种类之一。
然而,“瞿峰米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熊师傅在采访中也提到了销售的困境:“目前产品知名度不高,与工业生产的速成醋相比竞争力也有限”。如何缩小这个距离,是“瞿峰米醋”未来应该着力之处。其中关键,对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做让大众接受的产品,才能让产品融入这个时代,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面对“瞿峰米醋”的销售困境,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团队跟熊师傅交流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通过本次对瞿峰米醋的实地调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三下乡”团队呼吁:让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精通技术加工、懂得市场的人加入其中;让那些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米醋坛子得到更多关注;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唤醒非遗,点亮生活。
扫描二维码
关注桃江公共文旅云微信公众号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太平路107号
TEL : 0737--8822764
版权所有 桃江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Copyright ©2018 湘ICP备150082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