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城从影剧院往北走,穿过桃花路直上防洪大堤,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叫弄溪巷。四十岁以下的人,大都不晓得这个名字的由来。他们会问:既无水,为什么叫"溪"?又为什么叫"弄"?老人们常常提起"弄溪桥",桥又在何处?
回顾历史,查阅史籍,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乾隆版《益阳县志》载:"西溪 一名弄溪,在治西桃花江市后,两水夹入为小溪。以在桃市之西,故曰西溪。一溪两岸,市廛夹峙如巷,故又曰弄溪。溪口有石桥,通东西两道来往,谓之弄溪桥。水流入桃花江。"桃江原属益阳县。"治"即指益阳县治所在地,今益阳老街区。桃花江市,即桃江老县城,明代就称桃花江市,小河里至西溪街、老新华书店至七星桥一带。那时的桃花江市,有一条小溪,在街的西边,所以叫西溪。现在还有一条街,叫西溪街,从老新华书店大楼经过居士巷到湘运车站。"市廛夹峙如巷",溪的两岸,店铺林立,好像里弄,所以又名弄溪。这个"弄",是里弄、里巷、街道的意思。"沿江数百户,圜阗鳞次,弦歌比邻。" 可见当时的热闹繁华。弄溪的出口处,在桃花江。这个桃花江,也不是今天的桃花江,而是指资江流经县城的一段。桥就在残存的东风旅社门口上堤的码头处。
弄溪桥始建于明朝,后几经兴废。嘉庆辛未年(1811),乡绅邹良化倡议并捐资数千金,汇里人捐募,复修桥梁。癸酉(1813)秋动工,庚辰(1820)冬落成,历时七年,是旧时建桥时间最长的一座民桥。民国29年(1940)由市人集资整修,并添置花岗石围栏。桥西与市道平掌,桥东与桃花江渡口相连接,桥东头建有桃花亭,亭门立柱石,刻有清代举人萧大猷撰写的嵌"桃江"二字的著名集句联:"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上联集自唐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下联集自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弄溪桥连接市井和茶亭渡口,桥上终年行人如织,摊点林立,游人站在桥边还可饱览资江秀丽风光,是商贸繁华之地。2013年9月16日,桃江电视台《话说桃江》作过一期节目,专讲弄溪桥,可以参看。
1996年,县城修防洪大堤,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