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由于生计,桃江城乡经商贸易牟利现象十分普遍。民间把经营生意叫做“做买卖”。买卖经营主要有定点经营和流动经营两种,乡村赶集属于流动经营。
定点经营者有相对固定的地点,地点一般选择在市街,以开铺面的方式做买卖。铺面多为分类经营,一个铺面重点经营某一类商品,并且张挂醒目的铺面招牌以招揽生意,如某米铺、某油铺、某药铺、某饭铺、某陶瓷铺、某酒铺、某肉铺、某首饰行、某茶馆等等。也有以经销某类商品为主,兼营其他商品者。招牌有木制、布制、纸制等类;有牌匾式、旗幡式等;有固定招牌,有流动招牌。摆摊设点多为没有正规铺面的半定点经营,这类经营者多用流动招牌。
过去桃花江街、马迹塘街、三堂街、灰山港等地都有定点经营、生意繁荣的市街。经营项目涵盖衣食住行、文教体卫、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清代、民初,马迹塘街上仅大型娱乐休闲铺馆就有二十多处,其中有一处浙江人开的“金华旅馆”,规模大,棋牌、茶食、烟酒、歌舞、西洋镜、留声机等,经营项目齐全前卫,服务周到热情,远近大男细女到馆里看西洋镜的多,顾客盈门,远近知名。如今大男细女一窝蜂到某处看热闹,当地老班子就形容说:“他们看‘西洋景’克哒(去了)。”
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外地客商纷纷迁走,包括“金华旅馆”在内的马迹塘市街各大小商场旅馆生意很快凋零,铺面纷纷关闭,马迹塘商贸从此一蹶不振。
乡村的经商户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地方开设“乡铺子”,乡铺子有的为独立经营,有的为合伙经营。乡铺子属于定点经营,乡铺子集中的地方铺面多达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形成一条商业街,以前鲊埠、大栗港、鸬鹚渡、舒塘、杉树仑等地就有这种乡铺子。
流动经营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市场灵活多变。1944年《益阳县志(稿)》记载:
“上乡之人为商贾者,上则往宝庆、洪江、贵州,下则往汉口鹦鹉洲之利权,凡全在上乡人掌握中,盖竹木贸易致之也。”
桃江人属于益阳“上乡之人”。《益阳概况》载:“益阳自宋初析长沙六郡及宁乡地而置县。嗣元及明,均遵其制。前清改为二十三里。民国以来,曾分七镇或七区,俱不论也;迩又划分三十乡镇。”其中马埠、武潭、栗埠、鲊埠、三山、舒凤、瑞龙、桃江、桃谷、子良、桃源、金沙等乡镇在今桃江县域,“上乡之人”就是指这一带的乡民。生活在丘陵区、山区,自然资源以竹木为主,流动经营竹木者居多。此外,还有流动经营茶叶、木炭、竹纸、草纸、皮纸、药材、葛粉、冬笋、茶油、野禽野兽毛皮等土特产品者,把收购来的成批货物航运到益阳、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销售,从大中城市购进大米、食盐、布匹和桃江稀缺的其他商品运回家乡销售。还有专门开“行”如“米行”、“石灰行”、“煤炭行”、“竹木行”从事物流经营的,这类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另有小打小闹的流动买卖,经营者挑着货担子,晃荡着双面小鼓,串门走户挨家叫卖,人们称这类经营者为“货郎”,俗称“杂货客”、“杂货佬”。杂货客把农村的土特产品挑到城镇去卖,把城镇的货物挑到农村去卖,从中牟利。
赶集是由经商领头人发动一方的经商户加入赶集团队,每月按时间分地域轮流赶集,如每月逢一(初一、十一、廿一),所有经商户都集中在甲地经营;逢二,到乙地;逢三到丙地;逢四在丁地,如此依次排列下去,一月之内每天都有赶集。每到一处赶集,都有固定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房屋集中、人口往来频繁的大路两旁。赶集这一天,赶集人或车载、或肩挑、或手提,一大早将南百货物、农副产品纷纷运往目的地,在路边依次排队搭棚,新增的赶集者两头接龙,大路两旁延伸成两条“长龙”叫卖,卖瓜的夸瓜甜,卖鱼的夸鱼鲜。远近买货的男女老幼也趁早三五成群陆续云集到集贸地点购买新鲜、合意的货物。货比三家,一些精明的买家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挑肥拣瘦。这一天,做月猪生意、做牛生意的也担猪牵牛赶来交易,人头攒动,市声喳喳,场面十分热闹。在县城、古镇,则天天都有赶集,以县城的张家码头、振华、宏发、豪苑、芙蓉、马路等集贸市场为例,每天清晨,周围的农民便三五成群,车载肩挑,将各类土特产品,运来销售,街道巷弄,百千人头攒动。乡村赶集多集中在县境G207、S205、S206、S308等国道、省道两旁。
做生意需要用度、量、衡器。桃江度器历来用秦制,以“丈”、“尺”、“寸”、“分”为单位,一丈为十尺,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度器有木尺、竹尺、铜尺等,按长度分有一尺尺、三尺尺、五尺尺、丈尺等。如今多改用公制,用米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量用宋制,以“担”、“斛”、“斗”、“升”、“碗”为单位,一担两斛,一斛五斗,一斗十升,一升为四碗。量器有斛斗、斗桶、升子筒、半升筒、碗米筒等,斛斗、斗桶用木制,升子筒、半升筒、碗米筒多用竹制。衡以“斤”、“两”、“钱”等为单位。衡器过去多用杆秤,有五斤起花的小秤,有五十斤起花的中秤,有一百斤起花的大秤,还有更小的戥秤,用来称金银等贵重物品。如今城乡的中药铺里仍然使用戥秤称中草药,过去戥秤以“钱”、如今以“克”为单位。有盘子的秤叫做“盘子秤”。自秦代开始,历代衡器使用十六两制,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十钱,一钱为十分,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
1959年国务院下令废除十六两制老秤,改用十两制新秤。一时间新秤老秤混用,人们很不适应,于是有人编出《斤求两口诀》,将十六两制换算成十两制,以便等量交换,口诀很好记忆,方法是用新秤两数做被除数,老秤两数做除数,求商。口诀为:
“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五三一二五,六三七五,七四三七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十六二五,十一六八七五,十二七五,十三八一二五,十四八七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为斤。”
如今除乡村少数农户仍使用杆子秤外,城乡商贸多使用台秤、磅秤、电子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乡镇设有集体经营或国营的供销社、交易所、肉食站等单位。改革开放后,涌现出了大型商场、超市。21世纪互联网进入百姓家庭,兴起了网购、直销等营销形式,传统商贸正快速向电子商务转型。
乡村集贸最活跃最打眼的还是赶集,赶集犹如川原上脱颖而出的时令花,突然间这里冒出一丛,那里新添一簇,是桃江县境一幅相当热闹的风俗画。(汪正初,胡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