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历史的烙印、跳动着文化的脉搏。解读它的密码,就能展示一段历史。我县馆藏文物中有一幅自画像油画(图一),题为“无无和尚”,颇有震撼力。
油画是西方画种,在清代由欧洲传教士将油画传入中国。首先是在宫中发展。后来在民间是经香港、广州、福州、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得到了传播,沿海是中画、西画画馆林立之地。以西洋油画形式为自己画像,在清末之际,也是属于时髦之举,更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创作融合了西方油画和中国本土绘画的艺术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风格。
此油画落有题跋,跋文落款为“湘乡愚第张通典敬题”。题文落款为“思痛自题”,日期为民国八年。可见此画像为大名鼎鼎的革命人物夏思痛的自画像,当时著名人物张通典(1884年至1911年先后在两江、湖广、两广督署及湖南、江苏抚署历任奏牍、参议及水师学堂、矿务总局、营务处提调,垦牧公司总办等职,倡办维新事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内务司司长及临时大总统府秘书、秘书处军事组组长)为其跋文。
夏思痛我县人民并不陌生,他可是近代史上很有知名度的人物,曾策划实施刺杀慈禧太后和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先后参加了湖北自立军起义、云南个旧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云南昆明重九光复起义、护国讨袁活动和护法运动等。袁世凯复辟后,夏思痛再度流亡日本,促成黄兴的华兴会与孙中山联合为同盟会。1924年6月23日即农历端午节,夏思痛念屈原怀沙之举,决意以死来唤起更多爱国的志士奋起救国。他在身上悬一木牌,上书“益阳夏思痛。此生无补于国,决一死以谢国人。死后不可收尸,水葬、土葬、火葬一也。”又自书挽联一首,曰:“愧我无能力诛亡国妖,愤而自杀提民气;问天究何时悔绝人祸,死亦难忘救世心。”在汉口鹦鹉洲投江获救后,绝食三日自尽,享年七十一岁。逝世后武汉、长沙、益阳和武潭各地都为他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公祭追悼大会。孙中山、吴佩孚、萧耀南、赵恒惕、谭延闿、唐生智、夏曦、张子清等国共两党名流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致挽联一千多首。孙中山手书誉他为“革命模范”,敬献挽联:“有子不死,正气长存”。各界人士尊称他为“当代屈原”“民国伟人”“纯粹革命家”“弥衡再世” 。国民党立法院院长覃振为他撰写了《夏思痛先生革命事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他亲题墓碑。当局特准其进葬岳麓山,是继黄兴、蔡锷之后第三个享其荣耀的。由此可见,夏思痛先生在当时有多么的徳高望重,影响力之深远!而尊其遗愿,遗体回归家乡并与其侄儿同葬于我县武潭镇东流村龙家湾夏氏宗堂前面田畴之中的一块高地上。2004年11月,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意义深远。
读其画中跋文,张通典题“有爱国之心而日望云说,有忧□之诚惟恐其甚老,且益□鬚髯慈张,唤醒醉梦言论,大昌历九边,而冒险勤国事,兮皇皇以国耻为己耻,头遄光光,沙场浩然之气,塞天地□,□□□□退藏越,王基亦聊,徜徉登高堂,立苍茫天而未丧我中国,吾与子同穷也,庸何伤。”因字剥落厉害,不能全译,字里行间中可看出是大赞其爱国之心。夏思痛自题文为“桃广孝耶,尔年太老,李九我耶,尔友亦小,誓将万恶□□,拼着一生烦恼到而今,说什么佛子慈然,只赢得僧家头恼。”觉得自己年岁已老,心衰体弱,已无力救国。心亦空寂,便为自己取法号“无无”。落款年月为1919年,应该他前往湘西联络革命力量失败,颇为痛心而为。后又有感言“吾老矣,不能再举,何以生为?故自此他就已萌生了他的以死来唤起更多的志士来振兴中华之念。
夏思痛先烈还是位文人,著作颇丰。我县还藏有他的一方端砚(图二),上有他的亲笔题记:“中华民国五年八月思痛下马作露布之砚,落款广州城下誌”意在他为爱国奔波之余,平日里就写写文章。遗著有《张献忠传》《蓬心集》《倭奴之野心》《杜陵野老吞声哭》《策倭巵言》《琼游笔记》《南洋》《羊城杂志》《我之统一说》《小游仙诗32首》《与章炎粤海一别》《香江狱记》《省宪驳议》等20余种。1916年当时的护国军都司令岑春煊委任他为军务院参议。
图二
纵览夏思痛的一生,他穿梭于整个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不仅在辛亥革命、反清倒袁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扑汤蹈火,鞠躬尽瘁,他也是新中国思想建设的先行者。他以两个月时间,遍访琼州13县,整理成《琼游笔记》一书,最先提出开发海南。晚年,他在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后,又倡导提出支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即便在今天看来,夏思痛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与超前的开拓思想理念,仍不失为值得我们瞻仰学习的典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