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公共文旅云>文化遗产>【文物展示】文物史话 (十三) 青铜剑
【文物展示】文物史话 (十三) 青铜剑

图一

战国时代桃江已是楚的领地这里青铜剑出土不少,但都未曾修复都保持着出土时的原始风貌,图一属于相对较为完整的一把是常见的品种之一,出土于楚墓中。


  剑在古代战争中利于近战其功能是刺杀和劈砍,属于尖刃的冷兵器又称直兵。每部分都有其专名一般由首、柄、格、身构成。但是每家对各部位的专名叫法不尽一致按照多数人的习惯定名(图二示),剑身前端剑凸称作锋中间一条凸起的棱称作脊,脊两旁称作从从两面的刃称扼,脊、从和起来称腊靠近剑身的另一个和它相连的部分,我习惯称握手它的专用名词叫茎,有圆形和扁形。中间条形物起护手作用的称格以前的剑没有这个格,刺的时候一用劲手就会滑到剑刃把自己伤害。格有铜铸的也有玉制的这个茎头上最后的部分叫做首。如果一把剑的剑首和剑格为玉制的那么这把剑就称为玉具剑。许多剑在茎中间部分会铸两道圆形的箍状物以利握持。没有这个剑在手上就会转滑不利于使用,故加两道箍搁手在箍的外面通常要夹木,用丝绸缠成带子以后绕在上面这样拿起来就非常舒服,也不会滑这种丝绸带子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缑。

图二

剑最初始于商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那时剑的长度都很短,一般在17---27厘米左右有效使用的剑锋约12---18厘米,末端尖锐两边有刃,但剑身中间无脊缺少剑格和剑首,也无剑鞘携带时插在腰间。有的茎端有孔用以穿绳携带。剑身短是因为当时的青铜含铅量太少以致韧性不够而质脆易折不能制造长的剑身。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进剑身中央有了脊,剑茎加长成为剑柄并有了剑首和剑格,逐步完成了剑的形制进一步为了方便携带发明了剑鞘,于剑鞘上部设环或耳穿绳系腰间,以一种合适的角度佩戴于身侧或身后。早期军队的武器以戈、矛、戟等长兵器为主以配合车战。那时剑主要是用于自卫或肉搏战周代贵族还以佩剑为美,对其大为装饰雕刻纹饰,错金银嵌各类宝石。


  在我们南方河渠纵横,水乡密布中原的车战难以开展,长枪大戟的作用难以发挥而剑具有锋利轻便,即能刺又能劈砍的特点是古代战场上非常实用的一种武器。与此相适应吴越地区的铸剑术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远远超中原各国楚就是借助吴越铸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战国时期我们后来各地兴起的双箍剑空茎剑实际上都是从吴越的剑里面学习模仿的。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发展步入成熟,鼎盛时期此时铜剑的剑身普遍加长,达50~60多厘米除个别地区的剑反应了地域或民族风格外,南北铜剑的形制趋于统一绝大部分都有剑直,并普遍出现了剑格但具剑箍的还较少,制作工艺也日渐精良这样,剑开始受到军事家的亲睐登上战争舞台,其功能由随身佩戴以防不测转变成为了主宰战场的利器。步兵厮杀均持铜剑当时还有按身份不同配剑的史实,说是在世阶层的人因受配剑长短重量之不同,称上制、中制、下制而分别为上、中士、士的层次区别,代表了配剑者的等级身份。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一为典型战国楚剑形制外形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制作精良。圆茎中空(为减轻剑的重量)喇叭形剑首,一字形剑格断面菱形,剑刃较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弧线内收锋利异常。长48厘米宽4厘米。即能劈砍又便于刺杀,很实用体现出一种功能的内在美。当时楚人尚武更加强调作为兵器剑的实战性,因此它的功能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与升华图三中的剑虽然剑首遗失,却依然杀气逼人这把剑长达60.5厘米,增强了剑的直刺功能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加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剑长度的增强,也是铸剑技术发展提高的体现此剑圆柱茎,茎中部铸凸箍两道凹字形宽格,无纹中脊起棱,断面菱形难得的是剑身还有剑鞘残留物。这把剑虽光素无纹却看上去有一种十分的令人惊艳美丽,展示出了铸剑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让审美情趣上升到了一种更高的层次。图五中的剑就带有春秋时期吴越剑式的遗风剑首遗失,扁茎无箍,也是凹字形宽格格上装饰着精细的阴刻兽面纹,纹饰中原来因该还有绿松石镶嵌物吴越剑系喜好多重装饰,连剑身也布满错金银纹饰华美而丰富,由于楚文化的东渐到战国时期,这种有着精美纹饰的厚格剑就逐渐衰退并消亡。整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功能和审美的关系是统一的融合互动的,即唯美又实用。


青铜剑是封建社会中的高科技产品它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却推动了中国古老的社会文明在社会进步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它是一部完美的未加束缚的兵书为我们研究古代战争史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实物资料。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7--882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