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我县马迹塘附近的资江岸边,因河水冲刷暴露出此件圆铜鼎。现以国之重器之名陈列于省博物馆展厅中。
圆鼎通高51.5厘米,口径38.2-39厘米,重18.65千克。竖耳,深腹,圜底。表面粗糙,腹部饰夔(kui)龙纹6条,它的足部象兽蹄,所以称为蹄足,上有兽纹。足内是空心的,只有足外部截面是半圆形的,颇具地方特色,专家推断为本地铸造,属西周时期物品。
这件青铜鼎,构图简洁。图案仅饰于器体上半部分,采用凸线纹分割纹饰。主体纹饰为变体夔龙纹。夔龙纹是商代和西周前期青铜器上的重要纹饰之一,主要表现传说中一种近似于龙的动物形象。夔龙是以鳄、蛇为原型,与玄鸟复合演化而成的一种族徽。夔龙纹以其独特、鲜明的结构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它以一种庄严肃穆的精神特质展现在世人面前。此鼎的夔龙纹饰形体被简化而变得抽象,甚至几乎辨认不出是龙的形象。它运用粗犷的线条构图,采用左右对称的美学原理,两两相对,分三组排列,呈带状环绕器身,形成一种空间的秩序感,很有艺术审美情趣,把周人崇尚简朴的特质也明显地展示了出来。
青铜纹饰是线性艺术的高度提炼,也是艺术与冶铸技术的完美结合。事实是,中国的青铜纹饰已远远超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宗教和社会文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其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夏、商、周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